兔热病

现在位置:首页>>疾病百科>>兔热病

兔热病又称土拉菌病或鹿蝇热,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。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,淋巴结肿大,皮肤溃疡,眼结膜充血、溃疡,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。
本病于1907年由Mortin在美国发现,1921年Francis命名为土拉菌病。我国青海新疆西藏黑龙江等省区曾有病例报道

【病因】

(一)传染源:分离出土拉菌,但主要传染源是野兔、田鼠。
(二)传播途径:主要为直接接触,昆虫叮咬以及消化道摄入传染。
(三)易感人群:不同年龄、性别和职业的人群均易感。

【临床表现】

潜伏期1~10日,平均3~5日。
大多急剧起病,突然出现寒战,继以高热,体温达39~40℃,伴剧烈心痛,乏力,肌肉疼痛和盗汗。热程可持续1~2周,甚至迁延数月。
(一)溃疡腺型:最多见,约占75~80%,主要特点是皮肤溃疡和痛性淋巴结肿大。与兔有关的患者皮损多在手指和手掌。蜱媒传播的患者皮损多在下肢与会阴。
(二)腺型:仅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而未见皮肤病损,约占5~10%。腺肿以腋下或腹股沟多见,可大如鸡卵,开始疼痛明显,以后逐渐减轻。多在1~2月内消肿,也有于3~4周时化脓而破溃,排出乳白色脓液,无臭,脓汁外溢可达数日不愈。
(三)胃肠型: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钝痛,伴恶心呕吐、颈、咽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,偶致腹膜炎
(四)肺型: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,咳嗽、气促、咳痰及胸骨后钝痛,重者伴有严重毒血症状。
(五)伤寒型:约占5~15%,起病急,剧烈头痛,寒战、高热、体温可达40℃以上,热程1~2周,大汗,肌肉及关节疼痛,肝脾肿大,常有触痛。偶有瘀点、斑丘疹和脓疱疹。
(六)眼腺型:少见,表现为眼结合膜充血、发痒、流泪、畏光、疼痛、眼睑严重水肿、角膜溃疡及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。
(七)咽腺型:病原菌经口侵入,可致扁桃体及周围组织水肿发炎,并有小溃疡形成,偶见灰白色坏死膜,患者咽痛不明显,但可致颈、颌下淋巴结肿大和压痛。

【诊断】

1.血象:白细胞多数在正常范围,少数病例可升达12~15×109/L,血沉增速。
2.细菌培:以痰、脓液、血、支气管洗出液等标本接种于含有半胱氨酸、卵黄等特殊培养基上,可分离出致病菌。
3.动物接种。
4.血清学试验:凝集试验应用普遍,凝集抗体一般于病后10~14日内出现,可持续多年,效价≥1:160提示近期感染,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滴度升高4倍有诊断意义;反向间接血球凝集试验,具有早期快速诊断特点;免疫光抗体法,特异性及灵敏度较好,亦可用于早期快诊。
5.皮肤试验:用稀释的死菌悬液或经提纯抗原制备的土拉菌素,接种0.1ml于前臂皮内,观察12~24小时,呈现红肿即为阳性反应。

【治疗】

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后,本病病死率已由30%降至1%以上。
(一)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:饮食应有足够热量和适当蛋白质肺炎病例宜给氧,肿大淋巴结不可挤压,无脓肿形成,应避免切开引流,可用饱和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。
(二)抗菌治疗:首选链霉素,成人1g/日,分2次肌注,疗程7~10日。链霉素过敏者可采用四环素类药物,亦可用于复发再治疗,成人2g/日,分4次口服,疗程10~14日。合并脑膜炎者可选用氯霉素,成人1.5~2.0g/日,静脉给药,疗程10~14日,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、妥布霉素必要时亦可采用。


英文名称: deer fly disease;deer fly fever;deer-fly malady;Pahvant Valley fever;Pahvant Valley plague;rabbit fever;tularaemia;tularemia
患病部位: 皮肤病*